在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中,有这么一句话传开:“要说文的,得看贺衷寒;论武的,那得数胡宗南;文武双全的话,就得提李默庵。”不过说实话,这话其实有点儿偏了。别的不说,单看胡宗南那家伙,“干啥啥不成,吹牛第一名”,就够让同学们瞧不起的了。
所以,大家心里都清楚,跟现在常说的“夸大其词”不一样,真实情况是:蒋先云是学习上的佼佼者,李之龙是最爱表现的那个,而陈赓呢,是大家公认的人缘最好的。
在开国将领里头,陈赓是个全能型的“高手”,不论是和人打交道、带兵打仗、搜集情报还是培养新人都特别在行,干起来轻松自如。就因为他既聪明又会来事,所以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两边都很吃得开,特别受欢迎。
1933年初,陈赓突然被抓,可他却得到了好多黄埔军校时的国军将领的支持,他们一块儿给老蒋上书,求他手下留情。结果,陈赓还真就顺利脱险了。这事儿,不管是在国共两党打得火热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还是后来的解放战争,都是独一份儿的特殊情况。
有意思的是,老蒋听到陈赓成功逃跑后,对着黄埔军校的一帮将领大发雷霆。这时候,戴笠这个新晋人物站了出来,提议多派些特务去抓陈赓。可谁承想,老蒋一听这话,立马火冒三丈,骂他“有勇无谋”、“思想单纯”,把戴笠骂得一头雾水,完全不知道咋回事……
【①东征救蒋,奠定黄埔特殊地位】
讲起陈赓被抓的那次经历,得从他在黄埔军校那会儿跟老蒋的那段特别关系说起。那时候,陈赓和老蒋之间有些不同寻常的交往。就是在那段时间里,陈赓遭遇了被捕的事情。这段往事,还得细细道来。
陈赓和老蒋在黄埔第一次碰头,场面挺逗的。老蒋作为校长来视察,陈赓却没像其他人见领导那样毕恭毕敬,反而开玩笑说老蒋跟法国的拿破仑有得一拼。老蒋一听这话,兴趣就上来了,连着问了几句。结果陈赓的回答让他又好气又好笑:原来是说老蒋披的那件外套,跟拿破仑穿的是一个样。
虽然明白陈赓是在逗自己,老蒋却没太往心里去。说实话,比起那些闷声不响或者一味顺从的学生,他更喜欢陈赓这种有性格、有棱角的人。不过,真正让陈赓在老蒋心里站稳脚跟的,还是第二次东征时那次“救老蒋出险境”的事儿。
1925年10月,二次东征那会儿,老蒋在前线指挥战斗,结果不小心被陈炯明的叛军给围了个三面,情况那叫一个危急。就在这紧要关头,陈赓站了出来,他的勇气和应变能力真不是盖的。他一把拉住正打算掏枪自尽的老蒋,跟他说,千万别干傻事,原因有三:你是主帅,得镇住场子;咱们还有杂牌部队能用;再说了,还能再集结力量反击。
简单来说,老蒋身为黄埔军校革命军的总指挥,得明白仗打输了,主要是因为那些非嫡系的部队战斗力不行。同时呢,他还得有勇气重新站起来,跟叛军再干一场。这事儿上,陈赓算是给“蒋头儿”上了一堂生动的课,既帮他把责任推了出去,又没太伤他的面子。
之后,陈赓啥也没说,背起老蒋就跑了好几里地,远离了危险。接着他又赶紧联系老蒋的亲信部队第一师,请求帮忙,最后成功脱险。这种特别的经历,再加上陈赓本身就挺会处关系,让他在大革命时期的国军里也成了个受欢迎的人物。
【②杀杨祭旗,共赴武装起义之路】
“中山舰风波”过后,陈赓铁了心站我们这边,革命到底。他跟老蒋,还有以前的好哥们儿宋希濂、邓文仪、李默庵这些人,战场上成了对手。但话说回来,他们心里头那份情谊,还真不是说断就能断的,挺让人感慨的。
说到老蒋对陈赓,那感情挺复杂,虽说心里头挺看重他,但也没辙。老蒋还是想尽力拉拢陈赓,在各种场合都试着让他站到自己这边。特别是“四·一二政变”后,他派了黄埔一期里的那个右派,人称“动手能力强”的杨引之去武汉,目的就是要劝退正打算“誓师讨蒋”的陈赓和蒋先云。
说到口才,杨引之其实跟三国时的蒋干差不了多少,但他却摸透了老蒋对陈赓和蒋先云两人的纠结心思:要是不杀他们,老蒋自己就得担惊受怕;可要真杀了,他又觉得在道义和人情上都说不过去。这样一来,杨引之主动请缨去“说服”他们,对老蒋来说,还真是个挺好的选择。
但是,杨引之这种不顾真相的自大,肯定让他在陈赓那吃瘪。一到武汉码头,他就被当地的赤卫队员给绑了起来,直接带到了陈赓和蒋先云面前。
陈赓打定主意,先给对方点面子,然后再采取行动。他给杨引之松了绑,然后不动声色地看着他如何“展现”。不出所料,杨引之开始自我陶醉地说个不停,大谈黄埔同学们在老蒋带领下团结一心,共同规划未来的重要性。他甚至还拿出了老蒋的“招安信”来炫耀,完全没察觉到陈赓的脸色在一点点变化。
蒋先云瞅了一眼,觉得再这么拖下去也没啥用,就直接摆手让杨引之快走。可杨引之这家伙特别“上心”,软的不行就来硬的,反过来还劝陈赓他们别一条道走到黑,说后果很严重啥的。陈赓本来就看不上这种耍嘴皮子、仗势欺人的人,这次他还敢当面来这一套,陈赓一咬牙,决定就拿杨引之开刀,让大家看看他反抗老蒋那些反动派的决心有多铁。
接着,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个南昌起义了。起义军跟国军的钱大钧第20师在会昌干了一仗,那场面,黄埔的那些老同学们打得那叫一个惨,说是最狠也是最心痛的一次战斗都不为过。陈赓呢,就在这场恶战里左腿挨了一枪,这也为他后来在上海被抓埋下了根儿。
【③上海被捕,牵动同窗施以援手】
说实话,在土地革命战争那会儿,被捕后还能像陈赓那样自在淡定的,怕是找不出第二个。不光是国军将领们一块儿求到老蒋那儿,要他“手下留情”,就连陈赓在被关着的时候,提的要求也都一一给办到了。
1933年3月份,陈赓正在上海治疗腿上的毛病,结果因为叛徒告密和特务盯梢被抓了,接着就被扔进了英国租界里的巡捕房。在那儿,陈赓遭了不少罪,受尽了酷刑折磨。这些经历后来导致他晚年心脏不好,早早地就走了。
说这些已经是后来的事儿了。老蒋一听到陈赓被抓的消息,那叫一个高兴,立马下令把人从租界弄到他的内战老窝南昌去。关押的地方一换,陈赓的日子居然好过多了。看守的人对他都挺客气,吃的喝的,还有水果、香烟,只要陈赓开个口,那边立马就给安排妥当。
而且啊,以前一起上学的好朋友宋希濂、郑洞国、邓文仪他们,一听到消息就急着跑到南昌来找陈赓。一方面呢,大家好久没见了,想聚聚聊聊往事;另一方面,他们也是想给老蒋当说客。毕竟,要是能把陈赓这种级别的红军将领拉到国军这边,在老蒋眼里,那可是大大的功劳啊。
所以,陈赓到南昌的第三天晚上,他那些黄埔一期的老同学,像胡宗南、黄杰他们,给他弄了个挺热闹的欢迎晚宴。陈赓心里明镜似的,知道大家伙儿不只是为了吃饭,于是,他还没等别人说话呢,就先下手为强,说了三句开场白:
首先,看到大家现在过得都挺好,我挺开心的。其次,以后真要在战场上碰面了,谁也别给谁留余地。最后,让我向校长投降,那绝对没门儿。
说完后,陈赓打算回牢房自己待着。可胡宗南非得摆出一副“黄埔老大哥”的架子,在陈赓面前唠叨个不停。陈赓对这个以前在鄂豫皖苏区被自己打败的家伙可不客气,直接说了句:“几年没见,胡宗南你越来越爱说大话了。”说完,他就头也不回地走了。
不过,他对宋希濂和郑洞国的态度明显要好上一截。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三个都是湖南人,还有一起报考黄埔军校的情谊;另一方面,宋希濂在最近的“一·二八淞沪抗战”里,郑洞国在长城抗战中,都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,这让陈赓心里头也是真佩服。
但是,看着劝陈赓投降这事没啥进展,而宋庆龄他们那些社会上的力量又一起给自己施加压力,老蒋这时候真是进退两难:杀陈赓肯定是说不过去的,可一直关着他也不是长久之计,时间一长,自己也得丢脸。就在这紧急关头,他的行营调查科长邓文仪给他出了个“好主意”:
校长正忙着和红军打仗,没空管陈赓的事儿。要是因此让他跑了,别人不就会说咱们“勾结敌人”吗?为了避免这种麻烦,最好还是把陈赓送到南京去,关起来比较保险。
邓文仪的一番话让老蒋顿时来了精神,他当机立断,让邓文仪全权负责盯着陈赓,一路押送到南京严加看管。这样安排下来,邓文仪就能在路上名正言顺地给陈赓“开绿灯”,让他有机会悄悄溜走。事后,邓文仪和胡宗南他们免不了要被老蒋狠狠批评一顿,但话说回来,邓文仪也算是帮老蒋解决了一个棘手的大麻烦,老蒋心里头多少也会给他留点面子的。
但是,当老蒋像“走过场”一样严厉斥责下属时,戴笠却没看明白情况,直接提出让特务半路拦截,想把陈赓“抓回来”。结果可想而知,戴笠这个在特务圈刚有点名气的家伙,被蒋校长一顿狂轰滥炸,骂他只会“瞎逞能”、“没脑子、只有胆没智谋”之类的。
戴笠这下可真是左右为难,怎么想都想不明白:我明明是好心好意想给校长帮忙解围,咋就被骂得这么狠呢?
当然,在场的那些黄埔系的将领们心里都清楚,老蒋的心思确实挺复杂,让人猜不透。但说到对待陈赓这事儿,他却表现得相当直接,没啥花哨。
到了1955年年初,有个美国《纽约时报》的记者到宝岛去采访蒋介石,他聊起了以前说的“黄埔三杰”这事儿,追着蒋介石问个不停。说到蒋先云和陈赓的时候,蒋介石慢悠悠地说了一段话:
我确实和他们是师生关系。蒋先云真的是我碰到过的最厉害的人,不过他已经去世了。陈赓也相当不错,特别会打战。他打过韩战,美国政府肯定知道他。而且,他还曾经救过我一命呢。
老蒋到了晚年,一想起过去的事儿就觉得心里五味杂陈。每次聊到陈赓,他都是又爱又恨,那种感觉,到底是自豪多点还是苦恼多点,估计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了。
从打仗的年代走到和平建设的日子里,陈赓一直没变,他心里还是装着刚开始参加革命时的那个想法:拯救国家和人民。可能,咱们也可以用教员诗里的一句话简单说说:
满街都是伤心的人,城里处处见血迹,这其实只为了一个念头:拯救大伙儿。
热点资讯